林燃微笑着说道:“教授,当然有用,我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西格尔想了想:“不,伦道夫,是因为你,它才有用。”
西格尔接着凑到林燃耳边低声说道:“伦道夫,我内心把这当成是你在哥廷根的博士论文答辩。”
林燃微笑着点头:“所以,教授,我的论文答辩通过了吗?”
西格尔和他碰杯:“完美。”
NDR汉诺威分部演播室内,背景墙上悬挂着高斯、希尔伯特等数学巨匠的画像,象征着德意志深厚的学术底蕴。
主持人安娜身着深蓝色职业套装,端坐在主播台前,表情庄重而兴奋。
她的搭档从柏林请来的不入流数学家克劳斯,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坐在她身旁,手中拿着一叠笔记,准备解读教授哥廷根证明孪生素数猜想这一历史性事件。
只能请来不入流的数学家,入流的数学家都在哥廷根现场呢。
大家得对林燃的证明有一个最后的结果,有了结果之后在审稿人上署名然后寄给数学期刊。
他们都迫不及待要在论文背后署名了,哪有时间跑到汉诺威来参加电视节目。
因此只能请到不入流的数学家。
安娜深吸一口气,微笑着对镜头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今晚的特别节目。
今天,我们将为您带来一个震撼全球数学界的消息:伦道夫·林仅仅只花了六天时间,就在哥廷根大学大会堂现场,面对来自全球的数学家们成功证明了困扰数学家们数十年之久的孪生素数猜想!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不仅对数学界意义非凡,也让哥廷根再次成为数学界瞩目的焦点。”
克劳斯接着补充:“是的,安娜。孪生素数猜想是数论中的古老难题,自古希腊时期就被提出,但一直未能得到证明。
现代意义上的孪生素数猜想是希尔伯特在1900年的时候提出,也是希尔伯特世纪之问中的数论问题。
教授的突破,不仅填补了数学史上的一个空白,更是对哥廷根数学大师的一次伟大致敬,是哥廷根数学学派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画面切换到哥廷根大学的历史照片和视频,配以柔和的背景音乐。
安娜声音响起:“哥廷根大学自1737年创立以来,一直是数学研究的圣地。这里诞生了高斯、黎曼、希尔伯特等数学巨匠,他们的成就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今天,教授在他们的光辉传统下,再次让哥廷根成为数学世界的中心。”
镜头转向希尔伯特的画像,克劳斯补充道:“希尔伯特被誉为‘现代数学之父’,提出了大量的思想观念,例如不变量理论、公理化几何、希尔伯特空间等等。
孪生素数猜想由哥廷根大学的希尔伯特提出,在65年后由哥廷根大学的伦道夫在哥廷根大学完成证明,历史在此刻形成了闭环,显得是如此意义非凡。”
和前几天的直播无人问津比起来,这次的科普类节目有大量观众涌入,迅速创下了该频道收视率的新高。
之前拍下的画面在此刻都能派上用场,配上BGM显得格外的慷慨激昂。
NDR内部最早配的BGM是《前进!前进!吹响嘹亮的号角》,可惜这个配乐太不政治正确了,他们内部员工们只是看了一遍之后就马上删除了。
太不政治正确,又洗脑效果太强了。
安娜和节目总监赫尔特感慨道:“如果教授是日耳曼人,再配上《前进!前进!吹响嘹亮的号角》.”
安娜说的是日耳曼,而不是德意志,没等他说完,赫尔特就连忙把她的嘴巴捂上:“这视频我们看看就好了,你还想放出去,放出去大家从上到下都得完蛋。”
最后配的是没有政治色彩的《布兰诗歌》,这里的《布兰诗歌》是指德意志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在1935-1936创作的组曲,而不是中世纪的诗集。
当林燃缓步登台,礼堂的灯光聚焦在他身上,《布兰诗歌》的开篇《哦,命运》轰然响起。
低沉的管弦乐与合唱团的咏叹响起,庄严的旋律仿佛命运之神在低语。
它预示着这一刻的非凡意义:这不仅是一场演讲,更是对数学真理的征服、对人类智慧极限的挑战。
音乐的宏大与事件的历史性在此刻水乳交融,电视机前的观众仿佛置身于史诗序幕,屏息等待英雄的壮举。
林燃转向黑板,粉笔在手中飞舞。《布兰诗歌》的节奏在此刻变得鲜明而强烈,打击乐如战鼓擂,与粉笔敲击黑板的节拍遥相呼应。
当林燃放下粉笔,转身面对观众,侃侃而谈时,《布兰诗歌》的旋律变得更加流畅而直接。
林燃结束一段讲解,步入休息室,房门轻轻关闭。《布兰诗歌》的动态随之减弱,轻柔的弦乐与木管乐带来片刻的宁静。这短暂的停顿并未削弱史诗的氛围,反而增添了紧张与期待。
数学家们聚集在黑板前,凝视着那些复杂的公式,虽然摄像头拍不到他们
第198章 现代数学史诗(7k)(4/5),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